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3)》(沈师大校[2020]29号)中的相关要求,以“双万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逐步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群,进一步提高专业与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校级首批本科“金课”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及类别
(一)申报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省域内、国内知名慕课品牌。(此类型仅限通识选修课申报)
2.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此类型仅限有前期建设基础的课程申报)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申报另行通知)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申报类别
对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全面实施沈阳师范大学“百门金课”建设工程,共分为五大建设类别:
1.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类精品课程;
2.建设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类及艺术类的“沈师品牌”课程;
3.对照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紧密跟踪行业前沿,教学内容直接对接行业标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双创教育实务(案例)课程和行业课程(须与行业专家共建)。
4.探索师范认证视域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建设教师教育类新课程;
5.各专业“荣誉课程”,建设沈师金牌核心课程。
(三)资助级别
分为A、B两个资助级别,两个级别的课程均由学校设立课程制作专项经费,统一招标、统一组织制作。此外,A类级别课程,另行给予2万元建设经费(获得过省级及以上称号的课程除外),此类级别课程共计遴选50门左右。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课程建设申报书,合理安排建设经费,自建和引用相结合,切实完成课程建设目标。
二、申报条件及名额
1.申报课程须至少经历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并以后期的持续使用为建设目的,且承诺入选后在教学中持续应用。相关课程需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鲜明特色与实质性成果,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能够运用新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与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2.优先推荐以下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
(1)参与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课程。
(2) 以MOOC或Spoc方式应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优质课程。
(3)依托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的社会实践类课程。
(4)获得省级以上“大创年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学科品牌竞赛系列活动的课程。
(5)纯外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具有开放包容的课程理念,融入多元化、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结构,有可能推向“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的课程。
(6)基于“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理念的课程建设,旨在探索“四新”理念下教学资源建设新路径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7)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广泛认可、有典型性和推广性的优秀课程。
(8)可归属于学校重点一级学科的课程。
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多可申报3门,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最多可申报2门,其他专业可申报1门;公共教学单位(即团队课程)最多可申报2门。
4.原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中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类及艺术类的“沈师品牌”课程申报不受名额限制。
三、申报流程
按照条件审核的原则,由各教学单位对标自评、择优申报,学校组织遴选。具体流程如下:
1.课程申报。课程负责人填写课程申报书并整理相关支撑材料,向所在教学单位申报,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课程资格和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查。课程负责人每批限定申报1门课程。
2.单位推荐。各单位根据自身课程建设规划、学科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择优推荐申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0年6月30日将《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汇总表》(附件1)、《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2)及教学设计样例(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的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82210592@qq.com(电子版包括word文档和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PDF文件)。
3.组织遴选。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课程的学术水平、内容质量、授课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4.审核公布。学校根据专家评价结果,按程序确定校级首批本科“金课”建设项目名单,并公示后发布。
四、项目建设
1.建设标准。各项目负责人对标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按照《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附件3)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期内要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
2.总体进度。课程建设周期分为3个月、1年和2年。前期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被广泛应用的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个月,前期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建设周期一般为1年,其他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3.项目管理。教务处负责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立项项目所在教学单位是项目建设主体,负责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学校根据项目建设的周期和进度,将组织进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4.考核验收。重点关注建设成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果丰硕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终止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期满,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评估。
五、其他事宜
1.学校对认定的校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被认定为校级“金课”的课程须至少实施五年。学校将对于未持续应用实施、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2.校级首批“金课”建设项目拟立项A类50门左右和B类若干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类型按照1:1:7:1数量比例立项。
3.申报课程一经获批,应持续建设与实施,类型与类别均不予更改。通识选修只允许以“线上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类型进行申报,并建设成为优质“慕课”。
4.本次申报的课程,如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将实行一票否决。
联系人: 薛明智、张筱昂
联系电话:024-86593013
教务处
202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