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  课程建设
  • 关于开展沈阳师范大学第二批本科“金课”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章来源:教务处作者:发布时间:2021-02-01 浏览次数:15

    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3)》(沈师大校[2020]29号)中的相关要求,以“双万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逐步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群,进一步提高专业与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校级第二批本科“金课”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及类别

        (一)申报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省域内、国内知名慕课品牌。

        2.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申报另行通知)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申报类别

        对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全面实施沈阳师范大学“百门金课”建设工程,共分为五大建设类别:

        1.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类精品课程。

        2.建设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类及艺术类的“沈师品牌”课程。

        3.对照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紧密跟踪行业前沿,教学内容直接对接行业标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双创教育实务(案例)课程和行业课程(须与行业专家共建)。

        4.探索师范认证视域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建设教师教育类新课程。

        5.各专业“荣誉课程”,建设沈师金牌核心课程。

        二、申报条件及范围

        (一)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须至少经历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并以后期的持续使用为建设目的,且承诺入选后在教学中持续应用。相关课程需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鲜明特色与实质性成果,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能够运用新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与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二)申报范围

        1.2014年至2020年期间参与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课程。

        2.2011年至2019年期间各教学单位推荐参加校级青年教学标兵评选和青年教师教学团体赛的教师所授课程。

        3.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的课程。

        4.此次申报课程名称及内容不能与已获批的校级首批“金课”建设项目完全相同或雷同。

        5.此次申报课程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仅限申报1门课程。

        三、申报流程

        按照条件审核的原则,由各教学单位对标自评、择优申报,学校组织遴选。具体流程如下:

        1.课程申报。课程负责人填写课程申报书并整理相关支撑材料,向所在教学单位申报,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课程资格和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查。

        2.单位推荐。各单位根据自身课程建设规划、学科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择优推荐申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1年3月10日前将《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汇总表》(附件1)的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82210592@qq.com(电子版包括excel文档和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PDF文件)。

        3.网上申报。学校将于3月末组织网上申报,课程团队须提交《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2)及相关佐证材料,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4.组织遴选。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课程的学术水平、内容质量、授课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5.审核公布。学校根据专家评价结果,按程序确定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名单。

        四、项目建设

        1.建设标准。各项目负责人对标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按照《沈阳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附件3)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期内要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

        2.总体进度。课程建设周期分为3个月、1年和2年。前期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被广泛应用的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个月,此类课程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其他课程建设周期可根据开课实际情况选择建设周期1年或2年。

        3.项目管理。教务处负责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立项项目所在教学单位是项目建设主体,负责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学校根据项目建设的周期和进度,将组织进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4.考核验收。重点关注建设成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果丰硕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终止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期满,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评估。

        五、其他事宜

        1.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课程制作由学校统一安排;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将被认定为校级“金课”,同时给予经费支持。

        2.学校对认定的校级“金课”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被认定为校级“金课”的课程须至少实施五年。学校将对于未持续应用实施、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3.申报课程一经获批,应持续建设与实施,类型与类别均不予更改。通识选修只允许以“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类型进行申报,并建设成为优质“慕课”。


         

    教务处
    2021年2月1日



    上一篇:下一篇: